新闻中心讯 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在全校开展的深入基层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是校党委根据中央有关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新要求,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开展的一次重要活动。
王祥荣教授以上海为例,作了题为《气候变化与城市发展》的发言,引起了热烈反响第三,要响应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号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身体力行,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
许玫老师希望所有学员都能够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成为国家栋梁、社会精英,为建设祖国、服务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第二,要不断提升个人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尤其是要加强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以昂扬的斗志和健康的体魄,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学工部部长许玫向第十一期结业学员代表颁发了结业证书,副部长徐阳宣读第十二期青年复旦学校学员名单。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之后,在老师们的见证下,青年复旦学校校旗从第十一期学员代表传递到第十二期学员代表手中,标志着第十二期青年复旦学校正式开学。
第十一期青年复旦学校秘书汪洋洋代表第十一期学员就一年多来在青年复旦学校学习、工作的经历谈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11月5日,第十一期青年复旦学校结业典礼暨第十二期青年复旦学校开学典礼在光华楼东辅楼103会议室举行。证监会此前推出的五条政策只是第一步,他指出未来证监会工作的重点将着力于全面转型,放松管制、加强监管、减少审批、减政放权等。
经济结构的倒三角表现为近几年的国进民退现象,央企、国企很大,而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萎缩。支持上海研究探索巨灾保险机制。第四个是市场决定论,未来的资源配置将由市场决定,这几年改革中很多国有企业的出现其实是改革的倒退。第四条,鼓励建立子公司。
复旦大学应承担起服务国家、服务上海的使命,为中国的深度改革描绘新的方案,去设想新的体制。四是是信贷向国有企业集中。
自贸区保险业相关政策内容解读他指出,目前关于保险业在自贸区开放的政策规定主要有两个文件:一是国务院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其中第二部分主要措施和任务中第四项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里提到支持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培育发展再保险市场。支持上海完善保险市场体系,推动航运保险定价中心、再保险中心和保险资金运用中心等功能型保险机构建设。第四,有利于发展离岸保险业务,按照方案设计,央行将在自贸区内推进包括人民币的跨境使用等方面的改革,有利于跨境人民币保险业务等发展。在座嘉宾也就观众们提出的民营企业贷款的信用系统、自贸区的运行机制、混业经营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金融业表现为银行过大,直接融资发展严重滞后,金融资源向国有企业和政府集中,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非常困难。第三,应因环境而变,自贸区的试验政策、整体方案不是一成不变。他指出,下一步的工作设想一是要发展出台政策,发展离岸业务。下午13:45论坛正式开幕,林尚立副校长首先致辞,他代表复旦大学欢迎各位嘉宾莅临本次论坛。
具体做法是,第一,采取多项措施努力将上海建设成为中国大陆离岸保险试验区。在座专家就孙立坚教授提出的金融开放、金融改革、金融监管、金融创新排序问题展开讨论,分别结合自身领域发表了自身的观点。
在微观方面,需处理好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增加投入,提高金融效率,实现六大红利的增长,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总体价值水平,防止陷入紧缩性陷阱,消除货币泡沫和通胀,实现高增长和低通胀的双赢。此外,反洗钱的责任、防止虚假贸易、保证贸易合法性等也应非常重视。
他认为,这五项措施实质性地支持了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支持保险公司在自贸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他由此提出了三大战略:一是风险可控、稳中求进的占领。第五,有利于发展航运保险,上海正在建立航运保险中心,发展国际贸易必须要有保险行业的保证。所以上海保监会也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按照既定目标稳步扎实推进工作。三是倒三角到金三角战略。
他认为,在自贸区中银行管理的先行先试是最有价值,它的价值是在产品创新、监管创新之前。复旦大学有使命融入到国家大转型、大变革、大发展的平台中,应在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试验的过程中扮演一个积极的研究者、推动者,为国家的转型、为中国经济的腾飞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未来发展的关键就是要进一步发展壮大资本市场。从横向看,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较新加波、香港等亚太金融中心还有较大差距。
危机的表现形式可能有三种:一是由紧缩性陷阱引起的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同时发生的金融危机。裴光:自贸试验区与保险市场开放、创新和监管自贸区建设对保险业的重大意义裴光首先分析了我国保险业开放现状。
希望复旦聚集方方面面的智慧,来共同思考未来一个新的、更加美好的国家发展前景。自贸区对保险业开放的提升效应,体现在国际化机构聚集效应、国际业务规模效应、国际监管规则对接模式。政府结构表现为上强下弱,权力大服务小,人治大,法治小。三重危机的幽灵悄然逼近中国经济邹平座博士分析道,近几年来,由于中国金融结构的不断恶化,金融效率的持续下降,三重危机的幽灵悄然逼近中国经济。
他认为,从当前的情况分析,中国已具备东南亚式金融危机的5个基本特征:一是实体经济下沉,货币的价值基础削弱。谈到因客户而变,他指出,银行业的管理流程、管理架构、产品都需随着客户而调整,特别是对跨境产品的研究,以契合客户的需求。
可将自贸区作为试验地,先试先行多层次资本市场能否通过自贸区的平台得到锻炼,在业务和风险控制能力方面得到提升。作为金融业,可以拿产品在试验区先行先试,一个新的产品试验成功以后是有价值被推广的,但如果作为新产品的创新试验,如没有银行的管理相应地跟上,它的试验价值是有限的。
整个自贸区的环境是可变的,银行业需与时俱进,在组织架构、资源配置、金融服务上快速反应。他认为,近五年来,中国金融并没有做好资本市场,这是故意而为,还是失误不得而知。
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对此本专著进行了解读。支持自贸区保险机构开展境外投资试点,积极研究在自贸区试点扩大保险机构境外投资范围和比例。他首先感谢自贸区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和出版社同仁,大家集体的努力才使得此书顺利出版。他认为,应站在全国高度、全球视野来看待自贸区的问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全程主持了本次论坛。出席本届论坛的嘉宾包括著名经济学家洪远朋教授、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教授、保监会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先生、银监会上海银监局副局长马立新先生、证监会上海证监局副局长朱健先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研究员邹平座博士、上海格致出版社社长范蔚文先生、复旦大学上海自贸综合研究院院长、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刘季平同志、复旦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胡华忠同志等专家学者。
裴光先生最后指出,要完善保险业的监管,一方面要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同时要防止市场失灵现象的发生。金融体系弹性过小,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其中最大问题是资本市场的乏力,其服务方式、范围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二是东南亚式金融危机步步逼近。第五条,支持区内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展面向境内客户的大宗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